校本培訓 參觀體驗 強化慎思明辨能力
隨着科技發達、信息泛濫,年輕人如何符合道德及負責任地運用資訊,卻成了社會問題,教育局近年遂增撥資源,要求全港中小學制定媒體及資訊素養教育策略。有學校藉此參加「校本校園記者計劃」培訓班及參觀報館活動後,認為可以深化學生的媒體和資訊素養,培養慎思明辨的能力。
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林主任指出,學校希望透過《明報》及GRWTH提供的校本校園小記者計劃,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、融通及慎思明辨的能力,其中最大的期望,就是透過專題報道及人物訪問,提高小朋友評估、提取及組織資訊的技巧,讓他們可以互相學習、發揮潛能、提升自信,更重要的是要實實在在了解記者工作,甚至發掘個人興趣,嘗試認清未來的發展方向。
Mirror事件 單格畫面難顯真象
林主任指現今網上資訊泛濫,所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實在刻不容緩,《明報》教材用了許多時事新聞作例子,帶領學生分析事實全相,比如在香港男團「Mirror」演唱會發生的事故,網上傳言有成員在意外出現後仍繼續唱歌,引起熱議,《明報》講者就向同學提出,抽取定格畫面去發放訊息,很容易誤導讀者,未必能以單一片段反映事實真象,提醒同學要用常理分析資料;同學亦學習到,記者採訪前、中、後期各階段都要蒐集資料,採訪後也要核實採訪得來的材料是否穩妥,如果有需要可以向專家求證。她直言,這些「貼身」實例,可以深化小朋友對媒體及資訊素養方面的認知。
林主任認為,《明報》「校本校園記者計劃」培訓班的課程編排內容豐富,講者表達清晰,輔以近期出現的時事話題,可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,誘發他們思考,而每一課都有預習、延伸活動,可以幫助小朋友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。看見學生十分投入培訓,甚至課堂後同學仍留下討論,林主任看在眼裏,甚是欣慰。
學生朱振軒表示,參加培訓班前,他認為記者只是將訪問所得的內容,透過文字或聲帶報道出來,但原來記者事前亦要做許多資料搜集的準備功夫,訪問完畢又要核實內容的可信性,一點也不簡單。另一學生葉晴透露,分組完成專題報告是培訓班令她最感深刻,她按老師及《明報》導師指示的方法與同學分工合作,一起整理資料,務求避免內容重複,鍛煉到語文及組織能力。同學戴絃補充,記者需要具備出色的訪談及寫作能力,隨受訪者的臨場表現適時應變,令她明白到,「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」的道理。
學生亦深切明白到查核資訊來源真確的重要性,學生余伊嵐表示,年初新冠疫情肆虐,自己曾經收過WhatsApp訊息,指某一間學校可以做免費檢測,她與媽媽第一時間上網搜尋社區檢測中心資訊,才發覺該訊息是假的,而她亦沒有轉發,因為「謠言止於智者」。同學莊佳琦說,在培訓班學習到,日常分享資訊時要察看信息是否來自可靠的新聞機構,同時要細心閱讀當中內容有否誇大或失實,經過思考及分析,確認資訊是真的才會分享。